外强中干,这个成语描绘的是看似强大实则空虚的现象,它的拼音是wài qiáng zhōng gān。
它的核心含义在于,表面的强壮与内心的虚弱形成鲜明对比,如同春秋时期的《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所描述的,"看似勇猛,实则内心虚弱,战时无法应变,必会后悔如此抉择。"这种特质常常带有一种贬义,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清末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挥霍无度,但经济上的脆弱已露端倪,"虽不至于一贫如洗,但外强中干的迹象已开始显现。"朱自清在《历史在战斗中》中则借它阐述了自大的外在与自卑的内心,两者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
如果想找一个近义词来替换"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是一个恰当的选择。这个词同样指外表华丽,实质空洞,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嘉平公子》中讽刺的,"外表世家文人,实则不实之辈"。邓友梅在《无事忙杂记》中描述的酒,虽包装精美,味道却淡而无味,便是"虚有其表"的生动例证。
总结来说,外强中干和虚有其表,都是用来揭示外表与实质之间差距的词汇,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而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