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情商培训班受到社会的热捧。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现象反应了时代发展的一个新特征,即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不过,我们要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这类培训班,用“回归理智”的方式去观察它背后的实质。
首先,儿童情商培训班受热捧,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情商培训班”这种新事物,是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毕竟,在物资短缺的时代,父母不会把有限的金钱、精力花在情商这类“可有可无”的内容上。在那个环境下,数理化等“有用的”高考科目,才是他们眼中的孩子应该学习的内容。情商这种素质,只有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物资有所富余的社会中,才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儿童情商培训班受热捧,证明全社会的父母对“提高儿童情商”这种需求有了普遍的提升。
其次,儿童情商培训班的内容差异较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一些儿童情商培训班打着“培训”的旗号,做的是“卖更多课程”或者“陪玩”的实质。这类培训班,一般收费价格高昂,但培训的质量未必能够和价格匹配。家长如果把孩子送进这类培训班,那大概率是被培训机构“割了韭菜”。与之相反的是,有一些培训班则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核心内容。这一类培训内容,是受到社会欢迎,且具备一定“正能量”意义的。从某种程度上,父母本身有可能并不具备高情商,而这类名副其实的培训班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的不足。
再次,提升儿童情商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社会培训机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原生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把提高孩子情商的希望,寄托在付费的培训班身上。另外,孩子的表达能力、表露情绪的能力相对有限,父母把孩子送到这类培训机构,一般情况下也很难收获真正的效果。因此,父母提升孩子情商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提升孩子情商的最佳方式,还是父母自己的“以身作则、亲力亲为”。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客观、理智地看待儿童情商培训班这种事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