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首次出现官职"郎",起初是君主身边的侍从官员。秦汉时,"郎"成为了皇帝宫殿守卫者的象征,如郎中、中郎,之后又出现了侍郎和议郎。"郎"的主要职责包括持戟守卫殿门、殿廊,大朝会时立于两侧,皇帝出行则随行保护。议郎主要负责谏议政事,不参与值卫工作。郎的管理者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期改称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官的管理由五官、左、右三中郎将负责,其中郎、中郎、侍郎统称为三署郎。西汉时郎官人数不定,最多可达千人,东汉后期则增加到两千人左右。郎官的秩级各有区分,如议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选拔郎官多从高官和富家子弟中挑选,汉律规定官吏任职满三年后可任子弟为郎,家产超过五百万的富家子弟也有资格。如张释之、司马相如凭借家财丰厚成为郎官。武帝时期,通过财物或军功也能进入郎官行列,察举制的实施让儒生有机会成为郎官。任职满期后,郎官需接受光禄勋的四行考核,表现优秀的可晋升为地方官员。西汉时期,郎官晋升为高级官职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萧望之、翟方进。东汉时,郎官选拔更为普遍,被视为仕途通路,三署郎逐渐变为散官或候补官员,成为培养官吏的重要场所。
汉代除了守卫郎官,还有从事中郎等其他类型的郎官。西汉时大将军府的属官就有从事中郎,尚书署则挑选郎官参与机要事务。东汉时,尚书属官中有侍郎,起初由署郎担任,后来多由令史补充。魏晋以后,"郎"逐渐成为中央官署的官号,如尚书省、中书省等设有郎官,如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其权力和秩级随时代变化。在隋唐至明清,"郎"的分类和具体职责有所不同,逐渐成为虚衔,失去了实际职务管理的权力。
扩展资料
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