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吗

admin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吗

国子监最早由隋炀帝改“太学”而成,当时主要负责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唐、宋、元、明、清均在都城设有“国子监”,其职能也有所变化。

唐代先后在长安、洛阳设立国子监,下设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国子监本身依旧主要承担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另外,宋代之前的国子监,除了教育管理职能之外,还附有监督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参议国家政策。宋代之后,此职能逐渐淡化。元朝以后,国子监同时作为国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隶属礼部。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贡生”或“监生”。

明代因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国子监分为北京的“北监”和南京的“南监”,也称“北雍”和“南雍”。至清代中期,国子监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清末,国子监沦落成为卖官机构’凡依照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成为“例监生”。慈禧太后的父亲便是一个“例监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国子监也遭取消,新设的学部成为教育行政机构,后来学部在民国初年变身为教育部。

“祭酒”一职,是自古对掌管教育的官员的固定称谓。早在“国子监”之前的汉代太学就已经设立“博士祭酒”,为太学最高官员;西晋设有“国子祭酒”;隋唐模仿晋制设置“国子监祭酒”,官职为从三品,为国子监最高领导,此制度沿用至清代末期。至于“祭酒”一词的来源,据说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选一个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为祭,称之为“祭酒”。古代社会一向尊崇老人,也重视祭祀,因此将“祭酒”作为负责教育长官的称谓,也是古人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