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卢因在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奠基人,创立了群场论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深入研究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群体规范如何直接影响个体行为。例如,二战期间,他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军队士气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群体影响改变个人饮食习惯。
卢因的理论对美国传播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把关人”概念,揭示了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内在控制机制。卢因的“场论”理论将行为视为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他用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来解释,认为人的行为是内在需求与环境影响的函数,用公式B=F(P*E)来表述,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
卢因进一步将“场论”扩展到群体行为研究,他创立的团体力学理论关注非正式组织中的群体动力,包括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等要素。团体行为被视为各种力的复杂结合,这些力影响着团体结构和个体行为。他强调团体领导者需要关注团体和谐,提供时间和空间来平衡正式目标与团体目标。
卢因在领导方式和团体规模的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发现不同的领导风格(专制、民主和自由放任)适用于不同情境,同时团体规模的大小和结构对团体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他认为,为了提高效率,非正式组织中应保持较小的规模,鼓励成员间的互动,但具体规模应根据任务性质来确定。
扩展资料
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在任教期间,在卢因的周围吸引着当时一些最聪明的研究生,有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领域里举足轻重的学者,如卡特赖特(D.Cartwright)、费斯廷格(L.Festing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