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人情世故:求人办事时学会这样做,不用低声下气,别人还乐意帮你

admin

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聪明的女人在求人办事时,必须不断强调你们之间的共同点,最大限度地肯定对方的意见,这样就能获得好感。你要让对方帮助你,接受你的想法,首先要谦和。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宣称:“我要找你帮忙。”这样的话就会使人一开始就高度戒备,在心中拒绝你奥弗斯基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

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

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聪明的女人在求人办事时,都在一开始就力求得到一些好的印象,这样就把对方心理导入肯定的方向。就好像一粒撞击的小球运动,从一个方向打击,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从反方向回来的话,则要花更大的力。当你一开始就请人帮忙,如果人家拒绝,就没有缓冲的余地了。

因为当一个人说“不”,而本意也确实是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四画的字“不”字,而是他的整个组织,如内分泌、神经、肌肉等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这时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了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

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准备帮你的忙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的产生,身体组织就呈现出前进、接受和开放的状态。因此,开始时我们越多地造成让别人同意的环境,就越容易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想法。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就是一种“同意”的反应。但是它却被许多人忽略了!

在某些人看来,似乎人们只有在一开始就采取反对的态度,才能显示出他们的自尊感,因此,激进派的人一跟保守派的人碰到一块,就必然要愤怒起来!

事实上,这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只是希望得到一种快感,也许还可以原谅。但假如他要达成什么协议的话,他就太愚蠢了。

这种使用“同意”的方法,使得纽约市格林威治储蓄银行的职员詹姆斯·艾伯森,挽回了一名青年主顾。

艾伯森先生说:那个人进来要开一个户头,我照例给他一些表格让他填。有些问题他心甘情愿地回答了,但有些他根本拒绝回答。在我研究为人处世技巧之前,我一定会对那个人说:如果拒绝对银行透露那些材料的话,我们就不让他开户。当然,像那种断然的方法会使我觉得很痛快。

我可以表现出谁才是老板,也可以表现出银行的规矩不容破坏。但那种态度,当然不能让一个进来开户头的人,有一种受欢迎、受重视的感觉。

我决定那天早上采用一点实用的普通常识。我决定不谈论银行所要的,而谈论对方所要的。最重要的,我决意在一开始就使他说是。因此,我不反对他。我对他说,他拒绝透露的那些资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我接着说,假如你把钱存在银行一直等到你去世,难道你不希望银行把这笔钱转移到你那依法有权继承的亲友那里吗?”

“是的,当然。”他回答道。

我继续说:“你难道不认为,把你最亲近的亲属名字告诉我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万一你去世了,我们就能准确而不耽搁地实现你的愿望。”

他又说:“是的。”

当他发现我们需要的那些资料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他的时候,那位年轻人的态度软化下来,他改变了!

在离开银行之前,那位年轻人不但告诉我所有关于他自己的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开了一个信托户头,指定他的母亲为受益人,同时还很乐意地回答所有关于他母亲的资料。

我发现,一开始就让他说是,他就忘掉了我们所争执的,而乐意去做我所建议的事。

“雅典的牛蝇”苏格拉底,虽然打着赤脚,却做了一件 历史 上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他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整个思潮。而现在,在他去世几千年后,他仍被尊为这个争论不休的世界上最卓越的口才家之一。他的方法呢?他是否对别人说别人错了?没有,苏格拉底才不会呢!他太老练了,不会做出那种事。他的整套方法,现在称之为“苏格拉底妙法”,以得到“是”为根据。

他所问的问题,都是对方所必须同意的。他不断地得到一个同意又一个同意,直到他拥有许多的“是”。他不断地发问,到最后,几乎在没有意识之下,使他的对手发现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恰恰是他在几分钟之前所坚决反对的。中国人有一句格言,充满了东方一成不变的悠久智慧:“轻履者行远。”因此,如果你要请别人帮助你,请记住:从双方都高兴的事谈起,使对方对你没有拒绝的意思时,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成功的概率就要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