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解释
一、
1. 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数量有限的、形式比较固定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是对生存具有重大意义的刺激所引起,用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它是先天获得的、生来就具有的生理机能,而非外界给予的刺激结果。
2.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反射活动,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条件反射使得人类的适应能力和抽象能力大大增强。它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即建立在经验记忆基础上的反射活动。
二、
非条件反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础反射活动。例如,婴儿出生时就会有的吸奶反射或眨眼反射等。这些反射是为了保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基本行为方式,因此它们的出现是与生俱来的,无需经过任何学习过程。这些反射活动的出现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平衡,确保机体应对环境时的反应迅速且本能。非条件反射是由人和动物共有的较为低级的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应形式。它们在生物学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不同,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它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人的神经系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时具有高度适应能力,能学会和记住对哪些事物应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加以应对,于是出现条件反射现象。条件反射是人类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儿童学会对危险事物产生恐惧反应,或是经过训练后学会完成任务等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这种反射具有灵活性,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依赖于个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