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诚馅饼1:
1906年,海城县回民马德昌和汉人毛香伦,分别在县城火神庙街经营馅饼。马德昌经营牛肉馅水扎面馅饼;毛德伦经营猪、牛肉鸳鸯馅搅面馅饼。这两种馅饼都选料严格,配料讲究,使用上等面粉做皮。猪肉选用前后槽,牛肉选用三权、腰窝、紫盖。用时令鲜莱做馅。海城馅饼香酥可口,味道鲜香,倍受人们的喜爱。除海城外,沈阳、鞍山等地也有海城馅饼铺店。
海城馅饼
海城馅饼是传统风味小吃,由毛青山于1920年创始于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于1939年迁到沈阳。 海城馅饼,温水和面,选猪、牛肉为鸳鸯馅。取香料十余种煮制,取汁喂馅增其味。蔬菜馅,随季节变化,选豆芽、韭菜、黄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饼馅荤素相配,浓淡相宜。高档品还以鱼翅、海参、大虾、干贝、鸡肉调馅,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馅饼成品形圆色黄,皮面脆韧,馅心嫩爽,鲜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适口。备有八宝粥佐之,清爽可口,风味别样。
牛庄馅饼
起源之争
关于牛庄馅饼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牛庄馅饼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牛庄回民刘海春,另一种说法是牛庄馅饼是由牛庄人高晓山的父亲高富臣首创,两种说法在起源的时间上出入不大,均为20世纪初期。据说,刘海春的回族馅饼要早于高富臣的汉族馅饼几年。
上个世纪初的牛庄已经是一个繁华的港口。据牛庄镇志记载:咸丰八年,英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牛庄成为国际商港。因其发达的商业,当时的牛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古镇,在港口一带的商业街上,各种商号林立,鼎盛时期达到几百家店铺经营各种商品。据84岁的老人高玉臣回忆,当时牛庄的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他的父亲高富臣在集市上卖各种面食,生意红火,后来发明了馅饼。
除了发达的商业和大量的客流为牛庄馅饼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外,1920年回族人马德昌在海城成功地制作出了一种新的面食—馅饼,并在海城开了一家名驰遐迩的“马家馆馅饼”。被认为是牛庄馅饼起源流派之一的刘海春正是从马家馆学成出徒回到牛庄的。
据今年已经72岁的刘庆丰回忆:“我父亲从海城有名的马家馅饼铺出徒后,回牛庄开始在最繁华的街上卖馅饼,牛庄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有不知道我父亲醉仙子的。当时街上只有我们一家卖馅饼,买我们家馅饼的人都得早晨起来排队。”
小白皮酥:
小白皮酥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传人海城,延续至今。这种糕点外皮为水面油酥,内有馅心,属于季节性生产品种。其特点:皮酥馅香,入口酥软,层次分明,色泽洁白,花样繁多。小白皮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皮料为面粉,馅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红丝、芝麻拌匀而成。酥料用面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透出炉。被评为鞍山地区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