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
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
2008年6月7日,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7。
历史渊源:
甬剧是从宁波的田间地头孕育出来的。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清乾嘉年间时称串客,后来又被称为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最终才定名为甬剧。
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宁波等地相当活跃,出现了许多表演团体。
1944年,甬剧戏剧团的演出场地由皇宫移为恒雅剧场,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称四明文戏为改良,并在演出现场拉上了横幅“阿拉改良了”。
1950年,上海成立“甬剧改进协会”,成立了一个以蒉廷芳为主席、黄振世为副主席的35人联谊会。
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研究传习中心。
2013年,甬剧建成了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