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面
1998年,通过省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2000年,全县有小学228所、初中29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学校16所,共有教职工3 962人,在校小学生35 614人,初中学生16 769人,普通高中学生3 188人,职业中专学生7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95%和99.7%。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年全县高考成绩居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前列,职业高中对口招生在三门峡各县(市)名列第1。
文化方面
1993年,改建了2 500平方米的影剧院。1999年,建成200平方米的保龄球馆,并规划渑池县体育中心。2000年,16个乡(镇)文化站均达到市级先进文化站标准,其中5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2000年底,75个行政村实现“四有”(有阅报栏、广播室、图书室和文化大院)。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占地2.67公顷,建筑面积8 581平方米,“三馆”开放后,可一次性容纳读者、参观者3 000余人(次)。全县有县剧团(曲剧团)1个、农村业余剧团120个。
医疗卫生方面
县乡两级共有医疗卫生组织364个,职工861人,卫生技术人员654人,固定资产总值274万元,医疗设备总值959万元。主要医院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胆结石医院、县肝胆结石研究所、城关镇医院等。
广播电视
1991年至1992年,农村广播网建设基本停止。1993年后,发展调频广播,到1994年有线广播喇叭全为调频广播所替代。渑池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有渑池新闻、专题节目和自办文艺节目等10个。2000年底,有线广播覆盖率达到99%。1992年建成有线电视台,1993年7月正式开播,可传输6套电视节目。1993年4月开始自办节目,10月渑池电视台建成。1994年渑池有线电视可传输16套节目。1999年有线电视节目套数达到23个。2000年6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至2000年底,有县广播电视台1个,乡广播电视台16个,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 200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全县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限制条件多。全县基本上为地下贫水区,但其中也有相对的富水区。1991年起,在西北部山区,开始发展集雨水窖;在有水源地区,大力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1999年、2000年两年中,新打机井35眼;建成集雨水窖2万个,建成果园南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00公顷)和洪阳镇省重点节水灌溉工程(340公顷)。2000年底,渑池实有水库28座,总库容322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040万立方米。机电井配套273眼。实有灌区155处,有效灌溉面积5077.6千公顷,其中旱涝保收田43881.8千公顷。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800公顷(含复灌面积)。主要节水工程有:“121”微型集水工程、洪阳333公顷节水灌溉示范区、天池镇水泉洼半固定100公顷喷灌工程、喷灌机灌。在城乡供水中,至2000年,渑池有自备井76眼,采用地表水5处,主要工业、企业用水达991.8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县城居民用水问题。至200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5.41平方千米,占总流失面积890平方千米的66%。治理“四荒”面积达11880公顷,占四荒总面积的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