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中国古代的学校都教哪些,是否学生只学四书五经

admin

古时候的学校具有非常鲜明的等级或和阶级特征,像官宦人家的孩子,一般是在上国家的建立的只收官宦子弟机构学校,比如比如周朝的收官宦子弟学校名叫太学,齐国的叫国子学。隋朝时叫国子学,唐朝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国子监,但是这些学校基本都只收官宦子弟。贵族的孩子的教育一般由家里面的家庭专门负责教育。而平民的教育就相对来说比较少,村里面可能有私塾可供上学。

官府所办的也有象征性针对平民开放的学校,比如像书院,义塾、孔子庙等,虽然说是学校,但是对于普通人,并不是任人出入,很多平民只知道其名,而不知道其作用。所以针对平民来说,想要学习第一种就是师从于师傅学习,也就是师傅和徒弟的这种教授教育,二是延师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

像这对于官宦子弟的学校太学这种机构来说,他们所教授的内容也非常的不一样。在《王制》里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所谓的礼乐,就是宗教中高等的仪式所用。诗即乐的歌词。也会教授一些四书五经、历史、算术等。但古时候的国家官办的这种学校,基本上只是政治上的一个机关,学生只是选举上的一条出路,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术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而古代平民的教育更加偏重于道德上的教育,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传给后辈立身的一些途径。那么像私塾这种类型的,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的有四书五经,还会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还会有讲一下《春秋》。有时候也会选学一些《诸子家训》、《杂学》、《古文观止》等。私塾的教学方式,主要靠背即所谓熟读成诵,熟练的程度应达到凡读过的书不管从哪一句问,学生都能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