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对南方人而言,充满着未知与独特。我,一个南方人,于30多年前,有幸在北方一个铁路建设工地实习三个月。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北方工地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珍贵而难得。
1978年12月,19岁的我从湖南农村的知青点招工到广州铁路局电气化工程段做变电安装工。1980年11月1日,因工作调动,我所在的变电安装工班前往石太电气化铁路工程太原北变电所工地实习。途中不表,到达工地后,我震惊于眼前的景象。与南方青山绿水、草木葱茏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工地坐落在一片灰黄的平坦荒地上。四周稀疏的野草已枯萎,一片荒凉。工地上,几根电杆散落,显得孤寂。配电房已建,但外墙未粉刷,红砖墙体在灰黄中格外显眼,孤独地卧在工地上。远处,可以望见太原北机务段的旧厂房,另一侧则是一望无际的荒原,苍凉感油然而生。
工地前方设有两栋简易平房,红砖砌墙,水泥瓦盖顶,是工地职工的住宿。我们12人各分一间,条件比南方工地好。南方工地通常是竹子和油毛毡搭的工棚或帆布帐篷,或租用农家房舍。北方冬季寒冷,工地需修建保暖功能较好的房屋。
饮食上,北方与南方大相径庭。长沙早餐多为馒头、包子等面食,中晚餐则为大米饭。北方以面食为主。当时为计划经济,粮食供应有限,我们享受90%的面粉,10%的玉米面。太原的职工则以玉米面为主。我们每天吃馒头,早餐加玉米面糊糊,生活条件尚好。
太原北机务段食堂,职工碗里多是玉米窝窝头。工地请的民工队,餐餐也吃玉米窝窝头。蒸笼里的窝窝头金黄诱人,看上去很美味。我曾尝试与民工交换馒头,尽管窝窝头外观看诱,吃起来却粗糙难咽。相比之下,玉米面糊糊口感不错,有玉米香气。
吃面食并不单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喜欢上了。每餐吃三个馒头,早餐加一个玉米面糊糊。食堂供应蔬菜和肉类,有饺子和肉饼作为调剂。饺子美味,肉饼更是香脆酥口,成为我最喜欢的食品。
北方的菜市场丰富多样,白菜、辣椒、芹菜等常见蔬菜都有,肉菜种类也多,猪肉、牛肉、马肉、驴肉、狗肉均有。但北方的冬天,大地冰冻,施工难度加大。开挖电杆洞、电缆沟较为困难,需先用木材烘烤泥土,待解冻后才能开挖。开挖过程轻松,泥土松软,仅需铲子即可。湖南泥土硬实,需用洋镐挖掘。
北方的冬天,常出现沙尘暴。实习期间,每天下午2、3点钟起风,风力逐渐增大,灰沙弥漫,天空昏暗。外出时,一身上下被灰沙覆盖,非常狼狈。沙尘暴一般持续一小时左右,过后空气恢复清朗。
北方的寒冷,12月以后的气温在零上几度到零下10几度,最低可达零下27度。在太原,尽管天气晴好,但与长沙相比仍寒冷许多。长沙最冷时,我只需穿一件毛衣和一件棉衣,长沙的毛裤。在太原,我需穿两件毛衣、一件大棉袄、两条裤子,脚穿带羊毛的翻毛皮鞋,出门戴棉手套和大棉帽。
工作时间,通常不觉得冷,但在清晨和晚上,寒气逼人,手指头和脚趾头冷痛。晚上洗脸刷牙的水第二天结冰,阳光也无法融化。
北方的寒冷,在一天早上,工班师傅用撬棍撬钉在木板上的铁钉,铁钉瞬间断开,寒气刺骨,令人惊叹。实习期满,我们与工友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踏上回程。
太原至石家庄的直快列车穿过雄伟的太行山脉,向着华北平原飞驰,汽笛声声,充满对北方工地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