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5月成立的国立贵州大学。那时,学校在文理学院设立了“英国语言文学系”,简称英语系(又叫外文系),成为了学院的前身。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到1966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学者和名人迁移到西南地区,其中一些人加入了贵州大学的英语语言系,如全国知名学者、翻译家杨宪仪,中国第一个翻译易卜生作品的潘家训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名人离开了贵州,但外语系的师资队伍继续稳定,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调整,国立贵州大学停办,外语系师生被调整至四川大学。1958年9月20日,贵州大学恢复重建,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外语系俄语专业撤销,并入了贵阳师院,而贵阳师院的英语专业则并入了贵州大学。这标志着学院进入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1998年。1972年,外语系开始招收来自工农兵的学员,学制为三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外语系恢复了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招生,同时建立了多个教研室,增加了现代化的语言实验设备和外文图书资料的购置。学院还聘请了来自英、美、日、澳等国家的教师任教,并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1979年,外语系开始招收日语专业学生。1983年,学院申报了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93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1984年,贵州省高等学校外语培训中心在贵州大学外语系成立,承担全省高校教师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今,学院于1998年9月进行了院系调整,成立了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等学院,外语系隶属人文学院。2002年9月,外语系从人文学院分离,与大学外语教学部合并,成立了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2003年,学院申报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2004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授予权。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和贵州工业大学经济贸易与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了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大学外语教学部。2006年8月,大学外语教学部与外国语学院重组。2008年11月,随着学校学科调整,大外部重新并入外国语学院,形成了新的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大学外语教学部。
扩展资料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 1942年的国立贵州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简称英语系(又叫外文系)。 外国语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外语教学为中心,以教学研究为支撑,自身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院。现有英语、日语、商务英语、翻译四个系和一个大学外语教学部;有英语语言文学、经贸英语、科技英语、英语翻译4个本科专业方向;有英语语言文学、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二级硕士点;开设有俄语、法语、德语、韩语4个语种供学生选修。有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