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武昌县的工业发展

admin

县内近代工业兴办甚早,但基础薄弱,产品单一。1949年全县工业产值仅151万元,其中个体手工业产值约占68%。1953年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共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0个,其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9%,个体仅占1%。

1970年,开始发展“五小企业”,建立化肥,水泥、煤矿等小型企业,同时,机械、建材、燃化等企业,亦应运兴起,形成以纸坊、金口、乌龙泉为重点的三大县办工业基地。

1978~1985年,全县新增乡镇企业195个,工业产值达3.7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9亿元,重工业产值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2.34亿元,占63.2%。全县有机械、建材、冶炼、轻纺、电力、粮油食品加工等国营和集体厂矿721个,个体手工业44户。1985年,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锅炉、电焊机、变压器、印刷机和内燃机配件等,年产值5154万元,居全县工业产值之首。其中锅炉容器厂生产的6种不同型号的锅炉容器,从1979年起连续获得好评,名列湖北省同类产品的第一名。

建材工业产品主要有砖瓦、水泥、石灰、耐火泥和油毡等。行业产值473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不含村以下企业)的20.6%,仅次于机械工业。其凌云牌325号水泥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

纺织缝纫业有专业厂48家,1985年产值3384万元。

食品加工业以粮油、饲料、肉、蛋、副食品加工为主,1985年有厂40家,年产值3811万元。 境内交通以陆路为主。1964年京广路复线境内64公里建成通车,有专用支线11条共长19.46公里,中经车站6个。1985年铁路货运量增至70.86万吨,比1951年增长9.4倍;发运量增至228.19万吨,比1951年增长22.3倍。在货物到达总量中,纸坊站占49.4%;在货物发送总量中,乌龙泉站占83.1%。1981年旅客发送人数为112.05万人次,属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后因汽车运量增大,火车旅客发送人数比1981年下降72.2%。境内有公路95条,通车里程742.23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占69.8%。国道主干公路加宽到15米,桥梁大部分达到汽一13级高的达到汽一20级。1985年有各种营运汽车1744台,其中货.车321台、客车349台、特种汽车83台;共有客运线26条,日开135个班次,营运里程8571公里。投入营运的车辆,除县交通部门等专业汽车队外,还有个体运输户的156辆。县境长江航段长31.5公里,金水航段42公里,解放前均有木帆船和驳船从事客货运营;解放后,因陆运增强,内河仅1条客运航线。1985年江上运输全部改成驳船和机帆船营运,全县有货客船舶83艘(共7703吨位),完成货运量8371.8万吨公里,客运量9.2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6.43万人公里。

1985年,县邮电局下辖支局21个、邮电所4处、邮票代售处80个、投邮信箱117个,邮路总长3817公里,比1949年增长106倍,其中汽车邮路368公里,摩托车邮路70公里,自行车邮路3379公里,全县90%的村落通邮。

全县电话电缆总长95.3皮长公里,比1970年增长11倍;市话装机用户718户,比1953年增长10倍;农村电话总长366杆程公里/1069线对公里,装机用户979户,比1976年增长39%。

1962年正式设无线电台,有收发报机3部。1985年,县内辟有线电报电路3条,全年拍发电报比1970年增长7.6倍。 1985年全县商业网点约有7112个,从业人员1.9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每一商户平均供应75人。其中国营商业125户、供销合作社481户、个体商户6351户、其他155户。年商品零售总额2.0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占16.4%,社会消费品占83.6%。1978年后个体商户迅速增加,至1985年个体经营达万余人,年营业额2284万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9%。

1980年县内集贸市场有9处,1985年发展到24处,牲畜交易所亦由8所增为15所。年营业额约3153万元,占当年商品零售总额的17.4%。

50年代,县内出口商品有少量蜂蜜;60年代,开始出口生猪、苎麻;1971年又增鲜鱼输出;197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供港活猪出口基地之一;1978年增设羊子山家禽出口站,此时,县出口商品品种增多,计有大米、黄豆、■头、苎麻、莲籽、芡实、猪鬃、杂皮、木梳和加工坯布等。此后,对外贸易以粮油食品为主,带动畜产、土产、五金机械、工艺、纺织、化工、轻工等类品种增至60多个。

1974~1985年,县对外贸易总收购额为8214.29万元,其中粮油食品类占85%,畜产品类占5.2%,土产品类占2.5%,化工类占2.7%,五金机械类占2.37%,纺织品类占1.1%,工艺和轻工类占1.13%。 县财政预算体制建于1953年,改变“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的老办法。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的财政体制。1985年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1985年,县财政预算总收A.2673.8万元,约为1952年财政总收入的7.8倍。其中:农业税占11.8%,工商各税占73.7%,企业收入占7.7%。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税增长2.2倍,工商各税增长10.7倍,企业收入增长205.2倍。 农业支出5142.2万元,占20.7%;文教卫生支出9168.9万元,占37%;优抚、社会救济支出1252.4万元,占5.1%;其他支出9219.4万元。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支出增长812.8倍,文教卫生支出增长55.4倍。

1985年县内有金融机构7所(含县信用合作社和保险公司),年末存款余额1.35亿元,为1951年的205倍,其中城镇储蓄年末余额2460万元,农村居民存款3425万元。同年,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8亿元,为1951年的1485倍;保险费收入112.5万元,约为1981年的8倍;货币净回笼入超400万元。1950~1985年,全县基本建设总投资额3.12亿元,其中第五、六两个五年计划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