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

admin

血红素合成分为代谢前期与代谢后期两阶段,是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代谢前期中,甘氨酸与琥珀酰辅酶A在α-氨基-r-酮戊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α-氨基-r-酮戊酸(α-amino-r-ketovalericacid,ALA)。此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生成ALA。两个ALA分子在脱水酶催化下,合成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

代谢后期中,PBG在尿卟啉原Ⅰ和卟啉原Ⅱ合成酶作用下,合成尿卟啉原Ⅰ(uroporphyrinogenⅠ)。尿卟啉原Ⅲ共合成酶将PBG缩合成尿卟啉原Ⅲ,尿卟啉原Ⅲ在尿卟啉Ⅲ脱羧酶作用下生成粪卟啉原Ⅲ(coproporphyrinogenⅢCPGⅢ)。CPGⅢ在粪卟啉原Ⅲ氧化酶作用下生成原卟啉原(protoporphyrinogen),随后在原卟啉原氧化酶作用下形成原卟啉。在铁螯合酶作用下,在线粒体内合成血红素。

血红素合成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血红素合成过多时,可抑制ALA合成酶合成,减慢ALA合成速度。此时,卟啉前身物质排出减少,ALA合成酶成为限速酶。正常情况下,其含量甚少。尿卟啉原由尿排出,粪卟啉原由尿及胆汁排出。原卟啉由粪排出。原卟啉由四个吡咯环经亚甲桥(-CH2-)衔接,易于在组织中被氧化,使原卟啉变成卟啉。卟啉原无色,能吸收可见光而变色,即导致卟啉病皮肤变色症状。

疾病进程分为迅速死亡者与病程较慢者。前者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可能无异常发现。后者周围神经可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伴有逆死性轴突变性(dying-backaxonaldegeneration)。Pathak及Asbury(1970)认为,运动纤维损害比感觉纤维严重,运动纤维轴突变性常发展至前根,而感觉纤维变性不广泛。严重病人远端肌肉中的神经纤维完全消失,但来自肌梭的大纤维可不受损害。脊髓及脑干中的运动神经元可有逆行性改变,出现中央性尼氏体溶解。

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大脑几乎没有损害。此外,内脏有轻度慢性被动性充血,肾脏小管可有片状坏死。

扩展资料

卟啉病(porphyria)又名血紫质病,属色素代谢异常。为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某些与卟啉代谢有关的酶发生基因缺陷,而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使卟啉及卟啉前体在体内聚积。根据不同酶缺陷,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数种类型,其中有的类型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并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