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广绣的历史源流

admin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广州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独立欣赏品与日用绣品分开,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立艺术——刺绣画。到了明代,刺绣业更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手工业行业。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受到国王的重赏。广州绣品从此开始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扬名海外。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

清代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高档绣品则已有条幅、挂屏、台屏等。

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

清代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年间,广州刺绣业形成了行业——锦绣行,广州有绣坊、绣庄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

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聘请岭南画家高剑父担任缤华艺术学校校长,校内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之妻宋铭黄亲自在刺绣班任教。又开设缤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刺绣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针、乱针法以最纤细的细丝线绣成,绣工精致,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国初时,刺绣劳动中已实行简单的协作、分工,产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场,刺绣手工业分成了男绣工、女绣工上下两道工序:女绣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称下手工,以广绣针法绣针和铺针按图稿绣上简单的图案后,交男绣工刺绣。男绣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称上手工,专绣重要部分,如人物的头部、手部,鸟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

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另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铭黄以高剑父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

此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已有会员1000多人,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的黄洪;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能画还能绣的周云笙。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

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广绣也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绣品参展,再一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1926年,余德、黄妹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名,产品多为镜画、褂群、会景(大幅绣画),远销海外。

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刻苦钻研,使得广绣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惜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手艺人们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

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广绣艺人才再度组织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从私营绣庄向合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成功达到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

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从此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绣业成功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

从1950年左右,解放后开始,广州刺绣艺人已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广绣绣画,这些绣画享誉中外,如: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的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这里面就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等;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的《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而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岂料广绣渐上高峰之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刺绣艺人四散,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曾经辉煌的广绣技艺几乎又成为一种绝艺。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珠绣品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并,定名为广州绣品工艺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制作广绣的艺人年事已高,纷纷退休,或是转行,这段时间,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

幸而,2003年以来,广州绣品工艺厂抓好广绣技艺的传承工作,召集了出身刺绣世家、广绣技艺高超娴熟,有丰富的创作和刺绣经验的艺术大师回厂带徒授艺。根据市场需要,钻研、设计、开发和生产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艺术创新的广绣绣画。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广绣焕发出蓬勃生机,绣品销向全世界各地,广绣技艺延续并发扬光大。

2010年3月,广州绣品工艺厂正式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