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石疾病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临床牙冠,可直接观察,通常呈现黄或白色,有时因吸烟或食物着色而变为深色。这类牙石体积较大,尤其在唾液腺导管开口相对应的牙面上沉积较多,如上颌第一磨牙颊面(对应腮腺导管开口)和下颌前牙的舌面(对应颌下腺导管开口)。
龈下牙石则位于龈缘以下,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仅在牙科检查中通过专业探针才能发现。在X线片上有时也能看到。龈下牙石通常为褐色或黑色,体积较小且质地较硬,与牙面的粘结力比龈上牙石更为牢固。这类牙石主要存在于牙周袋内,通常从釉牙骨质界一直延伸至牙周袋底附近,在龈缘下分布较为均匀,但牙齿的邻面和舌、腭侧相对较多。
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位置分布都有所不同。龈上牙石主要因食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沉积在牙齿表面,而龈下牙石则在牙龈以下的牙面形成,主要与细菌、牙菌斑、唾液成分等因素有关。正确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牙石的形成,维护口腔健康。
扩展资料
牙石(Dental Calculus or Tartar)由菌斑和软垢钙化而成,是一种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形成后不易除去。牙石形成后用刷牙等方法不能去除,其表面还覆盖大量菌斑,成为牙周疾病的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