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让自己的学生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所突破是一种挑战。尽管我知道,这样的挑战不一定能够取得什么很好的结果,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尝试。因为学生的可塑性还是比较强的,尽管你的努力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只要你作为教师的内心有这样的意愿,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确从学生的情况出发,让学生的思维慢慢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高中生的思维往往是发散性极强而不能合理的聚焦,更不容易坚持在思维的某个聚集点逐步深入。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可以从那些看似比较容易的问题入手。比如写作训练,以“雪”为题,让学生提炼主题,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雪”的特点切入,也许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雪的表象特征,而不能由其的表象特征转到其本质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雪的某些特点“白”“冷”,某些学生就可以顺着这条思路思考下去,就会由此想到雪纯洁洁白的特性一尘不染的精神气质;也有学生会顺着冷的这条思路想到庄稼树木被冻死,而联想到其冷酷无情的特点。这个过程教师比较辛苦的是学生明明知道了雪的很多特点,但由于以前并没有进行这个方面的思维训练,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朝什么方向下手。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确不能按照教师的指引方向前行,这个时候教师就得教学生聚集,聚焦到这个题目的内涵以及出题者的目的,只有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如此的思考才可能有一定深度。当然这只是一个思维深度小训练而已。真的要让高中生的思维训练能够到达一定的深度,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训练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思维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在学生思维发生偏移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从偏移的方向尽可能拉回较为合理而恰当的方向思考,思维的深度才有意义和价值。
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也许要花的时间会更多。因为思维的广度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见识与视野,而要达到这个层次,教师只能指导学生明确要拓展思维的广度不多读书是不行的,不多接触社会是不行的,不多让自己的大脑与不同人的大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是不行的。所以要让学生思维有广度,最起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是见多识广的人,能够在与学生交谈中获益匪浅,感觉到自己的老师的确是一个思维广阔的人,是一个胸怀世界的人,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旦他们有了这样的感觉,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学习。如果教师是一个喜欢读书,而且是善于读书消化的人,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从教师的身上获取这个方面的信息。如果教师是一个对社会有充分而准确认识的人,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一些有益的信息,甚至自己也会让自己的思维作一个必要合理的调整。当然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多读书,多接触外部世界,多与不同人接触,尽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社会的能力,尽可能地培养自己把握世界的能力,尽可能地培养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让自己的思维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意识,教师要培养学思维的广度就完全有可能。如果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明确学生此方面意识的训练,总是让学生保持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面对人生。也许学生思维广度的训练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