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在中国的地位特殊,关系着几代中国人的命运。20世纪30年代,鲁迅、巴金等作家开始把俄罗斯语言和文学介绍给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新中国曾掀起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
“在那个时代,我们常常说外语是政治、外交的晴雨表,两国关系好,这门语言就热,不好,语言就冷。”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席刘利民对记者说。
中国全民学俄语的热潮曾在上个世纪中期持续了几年,60年代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紧张而降温,大批的俄语干部在政治因素影响下被迫放弃专业转岗,随后的20多年里,学俄语在中国陷入低潮。
1978年底改革开放,摒弃极左错误,掀起学习西方主要是美欧之高潮,过去学校所开设俄语课,因中苏交恶均改教授英语,然20年左倾,中国英语人才几近匮乏,为赶美超英,遂从中学开始全面学习英语。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边贸飞速发展,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使中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俄语教学开始走出低谷。
作为在中国各类学校教授的十几门外语之一,俄语没有了当初的政治光环,正在寻找它应有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主任钱晓蕙教授说:“考虑到中俄漫长的边境线,活跃的经贸往来,中国俄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仍很必要。一句话,应该由市场选择人才。”目前中国一些高校正在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例如为俄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政治、经贸类专业课程,加强英语教学,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中国有近60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在校学生约为7000-8000人。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省则设立了全国性的俄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