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中国后,南越地区成为秦朝的直辖区域,秦朝设立南海、桂林和象郡进行管理。秦朝在南越地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将中原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南越地区,使得汉人与百越民族杂居。秦朝的统治在南越地区引发了瓯雒人的反抗,瓯雒人曾被蜀王子击败,自立为安阳王,后来被赵佗势力所消灭。
南越国在赵佗时期实行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并在户籍制度上实行严密的编户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赵佗采取了和辑百粤的方针,让民族间得以融和,南越国经历了五位君主,最终在公元前111年被西汉所消灭。
西汉灭南越国后,于旧地设置交趾部,统辖九个郡,即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汉朝政府在南越地区设立官署,在州置刺史(后改为州牧),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及雒将、雒侯。雒将、雒侯为当地特有官职,又作“貉将”、“貉侯”,大部份县均有设署,为该地原有的首领称谓,类似于土司。
公元1世纪初,外戚出身的王莽把持西汉朝政,并夺取帝位。在王莽摄政时期,南越旧地相对安定,交趾诸郡闭境自守。在王莽败亡后,中原人士避居当地,效忠刘汉王室的胡刚便是其中一例。公元40年,交趾太守苏定管治下,交趾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不满苏定的管治,起兵反抗。征氏起兵后,势力迅速膨胀,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皆有向应,攻下六十五城。东汉朝廷调兵征讨,任马援为“伏波将军”,负责南征。马援于公元42年在浪泊大破征氏,并于次年斩征氏姊妹,征氏的反抗最终结束。
扩展资料
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越南语: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nhất,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是越南历史上被中国统治的一个时期。前111年,西汉攻灭南越国后,设南越旧地为交州,置九郡。为了便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汉廷非常关注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的统治。在前1世纪时,汉朝在交州的统治十分宽松,雒越的君长在自己的部族里依旧保持着他们世袭的权力。然而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执行同化政策,鼓励越人与汉人通婚,并加强了税收,将越南直接置于汉朝统治之下。公元40年,交州爆发了由征氏姐妹领导的越南人大起义,第一次北属时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