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行为具有强制性。
拓展知识
战争动员,国家或政治集团为保持和增强战争能力,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简称动员。
按领域,分为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政治动员、民防动员和科技动员等;按资源,分为人力动员、物力动员和财力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按时机,分为战前动员和开战后动员;按阶段,分为战争初期动员、战争中期动员和战争后期动员;按方式,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等。
据现有资料,“动员”一词,最早见于法语“mobilisation”。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颁布实施《全国总动员法令》,开创了不分阶级的全民总动员。19世纪50年代,普鲁士军语中出现“mobilmachung”一词,用来描述军队在临战阶段的“集结、装备和展开”,赋予“动员”以明确的军事内涵,普军动员因此被称为“军队动员之祖”。
中文“动员”一词来自日语。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以德国为师进行军制改革时,用日语中的汉字将德国军语“mobilmachung”一词翻译为“动员”。1903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印的《军语》中收有“动员”条,其意为:“按平时之预备规画聚齐人马器械备调赴战之总称也”。
战争动员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战争动员的主要内容、战争动员的基本特征和战争动员的地位作用等。战争动员活动主要包括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复员。为在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下迅速有效地进行动员实施而在和平时期进行的准备活动。
对于建立动员的组织和物质技术基础,积蓄和提高动员能力,有效地进行战略威慑和实施战争,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从战略的高度,本着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动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