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云吞面中的“大蓉”与“细蓉”,实际上反映了面条与云吞的搭配比例以及传统的制作工艺。大蓉是指2两面配8粒云吞,而细蓉则是1两面配4粒,这两者在一碗云吞面中的份量和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传统的云吞面制作讲究精细,首先,面条要用猪油捞过,增加口感。接着,用大地鱼、猪骨和虾籽熬制的浓郁汤底中撒上新鲜韭黄,提升汤的香味。上桌时,云吞居中,面条垫底,目的是保持面条的弹性和口感。品尝时,先品尝热气腾腾的面条,再慢慢享用云吞,最后将上汤一饮而尽,才能真正领略到云吞面的精髓:竹升面口感弹牙,云吞皮薄馅鲜,汤底鲜美无比。
关于“大蓉”和“细蓉”的称谓,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源于早期云吞面的大小,小碗易于捧在手里,既满足了食欲又可保暖,因此称为“细拥”。另一种解释是云吞在热汤中如同绽放的芙蓉,因此细云吞面被赋予了“细蓉”之名,寓意如芙蓉般的美丽。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云吞面的售卖方式,小贩们根据面条的分量区分“大用”和“细用”,“用”字在这里读作“拥”,是民间口语的表达。
总之,广式云吞面的“大蓉”与“细蓉”,不仅仅是面条与云吞的简单搭配,更是广州饮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讲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