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其发源地位于陕西省。根据不同的流行地区,秦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包括:
1. 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大荔、蒲城一带,也称为同州梆子,或者老秦腔、东路梆子。
2. 西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又称为西府秦腔、西路梆子。
3. 汉调恍恍: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属于南路秦腔,又称汉调秦腔、桄桄戏。
4. 北路秦腔: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也称为阿宫腔,或称遏宫腔。
5. 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即西安乱弹。
这些秦腔流派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存在细微的差别。
秦腔的表演艺术包括丰富的身段和特技,如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的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
伴奏乐器包括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了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王湘云、陈媄碧(良官)、申祥麟、栾小惠、桃琐儿、岳色子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华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和家彦、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
八大绝技包括吹火、变脸、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牙技和尸吊。这些技巧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秦腔的题材广泛,内容纷繁,主要反映历史事件和民间生活。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历史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