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黄经270°,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黄经0°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
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黄经90°,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黄经180°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
冬至(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春分(公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此后继续北移。
夏至(公历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此后南移。
秋分(公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此后继续南移。
又在冬至(公历12月22日前后)回到南回归线(23°26′S)上。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中国古人把他称呼为一周天,一周天为365.25度,即365.25天。这就是最早《四分历》来源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