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历史沿革

admin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始于1958年,当时的蒋南翔校长决定建立原子能基地,工程物理系的师生们开始设计和施工反应堆。1960年1月,基地正式奠基,后改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试化厂)。1979年,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核能所),1990年又成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核研院),并在2003年校务会议后,改称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保留了设计院资质,以“200号”为人所熟知,这源于其初期在校园基建项目中的编号。

核研院的建设历程充满挑战,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始终以自主研发为主。1964年,屏蔽试验反应堆作为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反应堆建成,凝聚了众多师生的汗水和智慧。在此期间,核研院不仅完成了核潜艇屏蔽材料等科学研究,还在核燃料后处理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从沉淀法转向国际先进的溶剂萃取法,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挫折,核研院的科研人员依然坚守岗位,如吕应中同志提出的钍资源利用方案,为我国核能发展指明了新方向。70年代末,核研院转型为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院,开展低温核供热堆等关键项目的研发,成功推动了核能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近年来,核研院在高温气冷堆、高放废液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如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研院不仅致力于科研,还在科技开发、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核研院继续沿着科研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方向前进,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开发基地,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其主体部分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北郊燕山脚下昌平区虎峪风景区。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科研实验基地(200#)位于北京北郊昌平区,在清华校内拥有能科楼A座、B座、C座三座科研办公楼。该院以核能技术为主,开展多学科的科研、教学、设计和科技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