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优化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

admin

作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数学主题图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教学原则。一幅主题图就是一道内容丰富的数学习题,尤其是那些以问题为主题的数学主题图,更是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恰当、有效地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理解内涵,合理利用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发挥好主题图的这些优势,使之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为学生服务上,前提是教师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理解透主题图的意思,通过阅读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找出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并对其进行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教学价值的保证。

  例如:一年级《6和7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它是与其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教学中要想使课堂生动而有趣、活泼而又具有思考思维提升,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与7的数学内涵,经历数6和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逐一呈现,循序渐进

  主题图要逐一呈现,而且要边呈现边讲解,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太快学生接受不了。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加减混合”时,主题图就要逐一逐一地呈现,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如果主题图不是逐一逐一地出现,学生很难看懂它的意思,因为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坐车的经历不多,甚至有的还没有坐过车,根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教师必须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把现实生活中的静态画面还原为动态画面,让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然后掌握。

  教学主题图还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就是为了不用教。教学主题图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由教师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讲;由学生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去想;再由学生去想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去编。还是以上面的“加减混合”为例,我们一开始是由教学来指挥,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学生只是看,听,想,做;当学生能理解、掌握后再引导学生试着讲述主题图的大概意思:“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然后再让学生想“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当学生能想出来、做出来了,再引导他们思索: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如果见过,你会怎么讲给人家听?最后问些什么数学问题?其实,这就是编写题目啦。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学习了数学知识。

  三、多元互动,拓展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利用主题图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主题图情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多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想方设法采取多样性的办法引导,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主动看图、说图、表意、探究、质疑,深刻体会主题图中数学信息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积极探究解题方法,激活数学思维潜能。

  例如,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例题,教学时教师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由说―说从主题图中先看到了什么情景,又看到了什么情景;经过学生一番各抒己见之后,启发学生表述图题情景:“湖里原来有4只白天鹅,先飞来了3只,后飞走了2只”……,这样经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图题意当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条件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激活数学问题的产生,让学生主动地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这时湖里还有多少只白天鹅?”。此时,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解题列式思维过程便水到渠成。

  总之,数学主题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好朋友。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情境呈现、感悟数学问题存在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在主题图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