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历史沿革

admin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的历史沿革始于1907年6月3日,当时创建了德文医学堂。随后,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两国于1920年开始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校址联合办学,校名变更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6年,校舍和设备被接收后,成立了“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

解放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发展,先后被称为“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华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复兴校园的历史充满了曲折,但其人文精神始终保持不变。解放前,学校坚持实科教育,强调善事利器。林森先生为学校题词:“因物致用”,黄绍竑先生赞誉学校为:“有栋梁气”。解放后,学校响应新中国工业振兴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改革办学思路,致力于工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从复兴园不同时期出来的学生,后来大都有出色表现,涌现出了众多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工程师和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钱令希、田炳耕、周立伟、闵乃本、苏定强等院士,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陈绍蕃,公路桥梁专家孙玉泰,“毕升印刷奖”获得者施旦民,心系祖国的实业家杨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复兴校园在不同办学时期均倡导肩担道义、富民强国的精神。中法国立工学院的“八德”校训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国立高机的“四维”校训为:礼义廉耻;今日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志远。这些校训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人文精神,它将继续激励上海理工大学人在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前行。

扩展资料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文化广场以西的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这片面积仅为50多亩的校园,在风雨中走过了百度春秋,其广育英才、弦歌一堂的历史令无数学子感到振奋与崇敬;其具有普鲁士风格的经典建筑群与现代化的大楼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