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含杂质],蒸馏水[理论上的纯净水],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的水)。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水的密度是103kg/m3。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化学式为HO,在标准大气压下(101.325kPa),纯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阴阳离子,有较为明显的导电性。
很多常见气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这些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相分压等因素有关。
水是中性氧化物,是指不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也叫不成盐氧化物。例如:H?O、NO、NO?、CO等属于中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密度是指一物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常用希腊字母ρ或是英文字母D表示。在数学上,密度定义为质量除以体积的商:ρ = m V 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有时会将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的重量,不过在科学上是不精确的,此物理量应称为比重量。
常用的单位有
1克/厘米3,符号为 g/cm3或g/mL)
2千克/分米3符号为kg/dm3或kg/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g/cm3=1kg/dm3=103kg/m3
例如水的密度是1g/cm3也就是1kg/dm3 或1×103kg/m3 。
扩展资料
水密度的变化
水的密度在3.982℃时最大,为1000kg/m3,温度高于3.982℃时(也可以忽略为4℃),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0~3.984℃时,水热缩冷涨,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原因:
主要由分子排列决定。也可以说由氢键导致。由于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能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分子。液态水,除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O)外,同时还含有缔合分子(H?O)2和(H?O)3等,当温度在0℃水未结冰时,大多数水分子是以(H?O)3的缔合分子存在。
当温度升高到3.98℃(101.325kPa)时水分子多以(H?O)2缔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占据空间相对减小,此时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在3.982℃以上,一般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即占主导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