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方法源于K.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其基本公式为:(M=Q×P)/V,其中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Q是待销售商品数量,P是单位商品价格,V是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通过变形,我们可以得到计算流通速度的公式:V = (Q×P)/M。(公式2)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确定任何时期的真实货币流通速度。在预测未来时期的流通速度变化时,通常以前期或正常年度的流通速度作为基础,结合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商品交易量、支付制度、支付习惯、经济政策等,从而判断货币流通速度是加速还是放缓。
另外两个著名的公式进一步解释了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由I.费希尔提出,其中M是流通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次数,P是商品价格总和,T是交易总量。这个公式反映了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它受支付方式和习惯影响。
剑桥方程式(M=kpy)是庇古在A.马歇尔现金余额说的基础上提出的,M是货币持有量,k是货币与收入的比例,P是名义收入,y是国民收入或生产总值。它揭示了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用V表示,主要受到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并计算货币的流通速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流动情况。
扩展资料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