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实验室自2005年和2007年连续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以来,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实验室又加入了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目前作为首席单位负责三个国家级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表面与界面原子结构的LEED和ELS研究,以及光纤光栅布拉格发射滤波器和单频窄现宽FBR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在GaN基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研发方面,实验室利用MOCVD技术在氮化物研究及高科技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有机及聚合物分子光学非线性研究领域,实验室对C60和C70等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推动了新型光功能材料研究,并分别获得北京市和高校科技二等奖。
实验室还研发了超高真空(SEM)扫描隧道显微镜联合系统,解决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视野狭窄的问题,实现原子级观察。在螺旋波失稳及缺陷混沌产生实验研究上,实验室发现了多种失稳机制,其研究成果引起国际非线性物理界广泛关注。在新型非线性光限幅材料方面,实验室开发了性能优良的材料,对激光防护和光通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飞秒光声光谱实验则用于精确测厚,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且测量精度极高。
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实验室成功制备大面积、高度取向的纳米碳管薄膜,为场发射图像显示技术提供优良基础。电子束诱导沉积纳米碳的研究则推动了光子晶体的创新制备技术,无需光刻胶和掩膜,可直接形成亚微米周期的光子晶体结构,为全光集成电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