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十五,被尊称为“大端阳”,这一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起源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紧密相连。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杰出人物,他的政治主张与忠诚精神深入人心。尽管面临贵族的排挤,他依然坚持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试图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在被放逐期间,他创作了《离骚》、《天问》等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因此端午节也被誉为“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怀着悲愤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他的英勇壮举激发了楚国民众的深深哀痛,他们用食物投江祭奠,试图阻止鱼龙伤害他的遗体。渔夫们用饭团和鸡蛋,老医师则以雄黄酒驱邪,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龙舟竞渡、粽子的制作和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更是对屈原忠诚和爱国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所以,农历五月十五不仅是节日,更是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