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
“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
“二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
“一左”指诗人左思。
这是西晋太康时期的八位诗人,文学家,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为社会小康,文人多习惯于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
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遍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扩展资料
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
1、拟古
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陆机的《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寺》八章、《与弟清河云诗》十章,潘岳的《关中诗》十六章、《北芒送别王世胄诗》五章等,均为四言体的名篇,这些诗学习《诗经》,但文辞趋向华美。
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大多数曲调都有陆机的拟作。其中陆机的其他乐府诗也往往成为后来拟作同题乐府诗的样本。
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其总体水平不及原作。然而陆机有时能够拟得维妙维肖,有些地方还另有特色,已属难能可贵,所以钟嵘《诗品序》将陆机拟古也列为“五言之警策”。
2、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