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

admin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可以“终生行之”。

又: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同时,这种恕道,在另一处也被描述成“能近取譬”,即以自己作比,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体谅他人的心理感受。正因为如此,才能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种恕道,其基础就是“仁”,仁者爱人,故可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为别人想,这里是一种博爱精神。

孔子的恕道在孟子那里被进一步发挥为“推恩”,推恩就是把善心扩充到他人身上去,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同样基于对他人的仁爱,没有对他人的仁爱,推恩就无法实现。孟子认为推恩极其重要,他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同时,如果将这种恕进一步扩充,则不但可以推己及人,也可以推人及物,即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但要爱他人,也要爱人以外的“物”,比如动物。

而且,既然恕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换位思考,那么其中就突出了自我省察的重要。只有通过深入的自我省察,才能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真实的心理感受,知道自己欲什么、不欲什么,该欲什么,该不欲什么,也才能真正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种自我省察,被孔子表达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就是反躬自己、反省自己。清代学者戴震发挥此义说:“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并认为只有通过反躬省察才能求得“理”。反躬,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这种态度对我们无疑有着巨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