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这是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主单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小时(h)、分钟(min)和小时(h)来衡量较短或较长的时间段。此外,还有年(a)这样的单位来衡量较长的时间跨度。
在天文学中,时间单位通常是日(day),定义为86400秒。365.25日构成一儒略年。
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时间单位更为多样,从大到小包括千年、世纪、年代、年、季度、月、旬、星期、日、时辰、小时、刻、分、秒等。其中,“旬”指的是10日或10年之周期,“纪”可指12年、1520年、1500年、25个月、300天等,“世”指的是30年,“世纪”指的是100年。
历法是时间计量的系统,几乎所有的历法系统都会将数日整合为月或年。在太阳历中,一年接近地球的回归年,即一个完整季节循环需要的时间,一般用于农业活动的规划。太阴历则是以月相变化为主。一些历法系统也会有其他的时间周期,例如星期。由于回归年的长度不是一日的整数倍,太阳历中有些年的天数会和其他年的天数不同,例如在闰年要加一天(闰日)。阴历的月或阴阳历中的一年的月份数,也会有类似的情形,这称为置闰。
不同的文化和地区还可能定义其他的时间单位,例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干支是60,因此有干支纪年及干支纪日。有些文化会用不同的年代起算日期,例如日本的年份就是以天皇即位为准,并且有对应的年号,例如明仁天皇的年号是平成,2006年就是平成18年。
一些历法还会定义特定的日期,例如农历中就会针对季节的变化,将一太阳年中选出二十四个日期,定为二十四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