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差异很大,就比如原子,现代的观点看来,原子并非实心小球(因此题目所言的把原子放大,之后再拿工具去刮原子壁是不可行的)。
如果这道问题拿去问20世纪前的物理学家,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肯定的:你会刮下一些原子粉末甚至还会有一些电子下来。因为那时候物理学家建立的原子模型分别是“道尔顿的实心小球模型”和“汤姆逊的枣糕模型”
道尔顿认为原子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再后来汤姆逊认为原子内部存在电子,而电子是镶嵌在原子表面的。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家对原子的认知水平也不断的上升,最后就出现了由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认为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中心存在原子核,周围环绕着电子。按照这样的观点,那就不存在什么原子壁了,你用勺子去刮,要么刮到电子,要么碰到原子核。
当然了,现在的观点是基于量子力学得出的电子云模型。如果非要定义一个原子壁,那只能是电子云来充当电子壁了,而所谓电子云,其实就是电子的存在变成了概率分布,只能说那个位置发现电子的概率是多少。
说到底,原子内部的电子、中子、质子,甚至于组成中子、质子的夸克。这些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没人知道。
我在想所谓的电子云其实也只是一种表象?假如电子就是一个实心粒子,它以光速在原子核周围运动,运动规律极其复杂,或者是混沌运动,那么,其实表观结果也就是电子云了。因为在这么小的尺度下,我们几乎没有办法测量它的轨迹,可能在一个很短很短的时间里,电子已经绕原子核很多很多圈了。如果是多核(多个质子)多电子系统,那么电子的轨迹几乎就是混沌的,不可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