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还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庄子的主张这类似。
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面如下:1、尊道贵德德篇第十四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老子强调,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是由道德规律而形成,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道,它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懂得了道德为万物字母,就应该明白自己与万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众生心看待万物。抱元守一,淳德归道,回复其先天本来面目,那麽就没有危险了。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里老子强调,重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强调珠宝和良马虽然珍贵,但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要尊道贵德,道德是个人和社会最宝贵的宝贝。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2、清静为天下正德篇第八章说:“请靓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说人心的清静不仅是个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树立正气的基础。道篇第一章讲到:“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就是说,人只有在无私无欲的清静状态中才能认识大道的奥妙,而用后天有欲的意识只能了解世界的表面现象和浅层次的规律。大道规律的根本特性在于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彻底抛弃自己主观的一套,实事求是地看待客观事物,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才有一个全面、真实地认识。道篇第四十七章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德篇第九章说:“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满足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认假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3、无为而无不为德篇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德篇第二十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不欲而民自朴。”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道篇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中和法则德篇第五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无论在宏观宇宙天体,还是微观世界,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老子这句话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冲气以为和是告诉我们,阴阳两个方面要和谐共存,偏重任何一方都会招致失败。比如,家庭中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关系中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要并重。德篇第四十二章说:“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道篇第四十九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德篇第二十四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奉献精神道篇第五十四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德篇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德篇第四十三章:“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6、慈悲为怀德篇第三十一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德篇第三十二章说:“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在这里把仁慈、节俭和处下居后作为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因为只有仁慈才有真正的勇敢,能够节俭才能有足够的财富使天下丰衣足食,统治者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前,才可以成为万民拥戴的君主。在三宝当中,老子又把仁慈放在首位,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就是说,有了仁慈,用来征战,可以取得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柔慈来教化他、保护他。德篇第二十六章:“抱怨以德”。7、贵质朴 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要做到质朴,必须去除种种伪装,还其本来面目。道篇第七十六章说:“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意思是说,道无相无名,它质朴五华,隐微至极,其小无内,但是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轻视它、指使它。侯王如果遵循它的规律而行事,那么万民自然都会归服。道篇第七十二章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这段经文中,老子提倡的复归於无极、复归於朴都是返朴归真的意思。德篇第三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用不着文饰 ,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所以这里的“美”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巧饰,和孔子讲的“巧言”意思一样。“美”的反面是质朴,是道的特性,因此可贵。德篇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老子对于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来比喻。认为他们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具备赤子的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道篇第六十四章:“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孟子也讲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8、轻名利道篇第五十三章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道篇第五十七章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德篇第七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篇第五十六章说:“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9、处下不争德篇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坚。无有入於无闲,吾是以无为之有益。”道篇第五十二章:“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於道矣。”道篇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德篇第二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德篇第二十九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民上而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德篇第三十八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9、重视因果道篇第六十八章说:“故从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道篇第五十一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德篇第九章:“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德篇第四十四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上天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分别,他总是跟善人相伴,对善人给予呵护与关怀,鼓励人们做善人道篇第六十四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德篇第三十八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