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词人经常被人们冠予标签,比如李白的浪漫狂放、酒仙;苏东坡的豁达、食神;李清照则被冠予第一女词人,宋朝第一才女的称号。冠予李清照这样的称谓,我估计是没多少人会有不同意见的。
才女李清照李清照的人生,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少时的李清照是个白富美,父亲苏东坡的学生,欧阳修的徒孙,又是北宋时期的大臣。那时候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加上父亲会读书学文,李清照受其感染,自小也是饱读诗书。丈夫也是名臣之后,也是学识过人。
但李清照的人生,在婚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生父亲被贬,接着是公公被贬,再接着北宋都没了。从此李清照进入了悲剧的后半生。正是这样,造就了李清照词作风格巨大的转变。
李清照的词美,美不胜收,她早期的词是唯美,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而到了后期他的词变成了凄美,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被冠予才女的标签是有理由的。很多人可能认为,李清照的出身就应该是个才女,她能成为才女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小编却不这么认为。自古以来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很多,但是却只有这么一个李清照。
两首游湖词成就经典造就李清照成为才女,除了天赋、家世,还有一个字就是"痴"。别的大家闺秀都在忙着做做女红,想着能嫁给一个好男人,而她和朋友们在湖边泛舟,随心所欲地玩。
当时的女子结了婚都要遵守三从四德,而她跟丈夫谈了一场很平等的恋爱。南渡之后,其他的女子都是跟着丈夫逃亡,而她却写诗痛斥男子们都贪生怕死。她的"痴"不止是男女之间感情的痴,还是女子独有的傻。
她一生有两次很有意义的游湖之旅,也是因此有了这两个作品,除了16岁的《如梦令》,还有51岁的《武陵春》。一首是天真烂漫、活泼的、唯美的,另一首则充满了浓浓的愁、凄美的愁,不一样的感觉却都很经典,都惊艳了世人千年。
首先来看《如梦令》,整体来看,其实写词的手法并没有十分高明,没有用典故,很是直白,这也是最难的地方,用最简单的语句写出很有格调的词句,这往往是李易安的特点,是天赋。整个词,很好地用动作、表情等,轻快的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很浪漫的游湖之旅。首先突出"沉醉",这也是后来找不到路的原因,这时候,到底是酒醉了人,还是美景醉了人,都不重要了。后两句继续叙事,"误入藕花深处"能看出荷叶很多,密密麻麻地放在一起,自然花也就很多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少女加上鸥鹭,简直太美了,光是脑补都能够想得出来。这词一出世,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李清照因此出名,很多人都感慨,原来凄婉的宋词也可以如此清快。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艋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这首词的时候距离上次游湖已经过去35年了,这时候她的丈夫已经过世了,经过各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她当时住在金华,就自己一个人。开篇就提到了她心中的苦。暮春季节最让人感伤,所以词人没有心情梳洗打扮。第二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现如今物是人非,让人很是悲伤,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又怎么会想说话却先流泪了呢。下片是虚写,想去双溪泛舟,但又觉得那些小船载不动自己的愁。
鸿雁说这两首都是游湖,一首是玩得很尽兴,一首是不一定能去了,因为年龄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心境也不同了,自然写出的诗也不同,不过都带有她独特的印象,那就是难以超越的经典。只要能够读懂她的诗,就能够读懂她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