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的繁体字:读chuàn。
小篆:
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体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存世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小篆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秦朝程邈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
隶书有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之分。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楷书:
汉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有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和宋元的赵孟頫等。楷书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语系沿革: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
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