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然而,通过听课老师的评点和自我反思,我发现教学设计未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导致学生理解不足。老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老师指导思路不清晰,要求不明确,学生能力提高难度极大。
首先,导入环节采用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享感受。对于四年级学生,此方式过于简单。若改为先板书“幸福”,让学生思考后分享想法,既能激发思考,又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效果会更好。
接着,默读课文并归纳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环节。我给出提示,降低了难度,可能限制了学生思维。学生已预习课文,课堂应检查预习情况,如文读流畅度和生字读音,确保基础知识扎实。
在理解重点句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表演,旨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学生并未深入思考,仅机械朗读。表演环节未能结合课文语句与生活实际,未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如何带来幸福,以及是否唯有劳动方能带来幸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
最后,让学生写下“幸福”格言,旨在让学生表达对幸福的理解。然而,要求过高,未能真正体现个人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身边寻找幸福,体会并珍惜。完成写作后,挑选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实现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