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伤怀,为什么说《春望》让杜甫走上诗圣之路?
天和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举兵叛唐。第二年六月,反贼攻占陕西潼关,唐高宗急匆匆逃往四川。七月,皇太子李亨即坐落于灵武(今属甘肃),世称肃宗,年号至道。杜甫问讯,将要亲属安置在都州,只身一人投靠肃宗朝中,结论悲剧在途中被反贼虏获,解送至北京长安,后因官衔低贱才未被监禁。至道二年春,置身敌占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一片低迷零落的景色,五味杂陈,便写出了这首传颂千载的佳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闻:山河依旧,但是国都已失陷,封地还在战争中残缺不堪入目了,乱草地生,树木荒凉。作家记忆里昔日北京长安的春天是何其的热闹,花香鸟语,飘絮弥漫着,烟柳灿烂,游客逶迤,但是那类景色今日早已化为乌有了。一个“破”字让人怵目惊心,进而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眼凄然。作家写今日景色,实则表达人去物非的时代感,将情感寄予于物,依靠景色反托感情,为整诗创造了一片荒芜悲惨的氛围。“国破”和“城春”2个截然不同的意境,与此同时存有并产生明显的对比。“城春”当指春季花草植物繁荣昌盛繁茂,烟景鲜丽的时节,但是因为“国破”,我国衰落,都城失陷而失去春季的风彩,留下的仅仅颓垣残壁,仅仅“草木深”。“草木深”三字寓意低沉,表明长安里已并不是市容整洁、秩序井然,反而是荒凉破旧,人迹罕至,蔓草杂生。这儿,作家睹物悲伤,表现了明显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绝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动魄,花鸟鱼虫是因人而具备了憎恨之情。春天的花儿本来娇艳欲滴灿烂,香气迷人;春季的小鸟应当欢欣鼓舞,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唱,给人一种愉快。“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怅然,烦闷悲痛的忧虑。这两句的寓意可以这样了解:我感于兵败的局势,见到花盛开而泪落潸然;我心里寂寥憎恨,听见鸟鸣声而提心吊胆。人内心痛苦,碰到乐景,反倒引起更多的是痛楚,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般。杜甫继承了这类以乐景主要表现哀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授予更浓厚的感情,得到更加浓厚的设计艺术效果。作家疼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发美好的景色,越会增加心里的痛苦。这联根据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别恋于物。表现了作家忧愁国家大事,思念家人的低沉情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狼烟连月,家书不会,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外交困纠缠不清难破。面前一片惨戚景色,内心焦虑无比,不知不觉中于极无趣赖之时时刻刻,搔首彷徨,信念彷徨,愁丝变为白头发。自背井离乡至今一直在战事中奔忙漂泊,而又深陷于长安数月,秀发更加稀少,拿手搔发,便觉稀缺浅短,真是连发钗也插不住了。作家由国破家亡、战争分离出来提到自身的老化。 “白头发”是愁出去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变白、疏了,从秀发的转变,使阅读者觉得作家心里的悲痛和愁怨,阅读者更为感受到作家伤时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真实品牌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肺腑、详细丰腴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