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扩展知识思孟学派
严格说来,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因二者思想上具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但在历史上二者则可能是分别独立的。
当“孟氏之儒”出现时,“子思之儒”可能依然存在,但由于只是在墨守师说,缺乏创造,所以真正发展了子思思想的,反倒是后起的孟子学派。
战国中期以子思和孟轲为代表的一一个儒家学派。子思姓孔名级(音极)孔丘的孙子,相传《中庸》是他所著。孟轲是子思学生的学生。因孟轲思想直接继承子思,而称为“思孟学派”,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它吹捧孔丘,自认是孔丘思想的真传。在政治上主张“克已复礼”推行礼治路线,妄图复辟奴隶制。思孟学派把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诚”,看作世界的本原。它宣扬“不诚无物”,没有诚就没有物质批界。
而“诚”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只要“存诚尽性”,把握这个固有的“诚”充分发挥人的本性,就可以从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进而达到“至诚通神”“至诚通天”,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
扩展知识荀况学派
荀子儒学派即《韩非子·显学篇》所谓“孙氏之儒”,先秦儒家八支派之一。创始人荀卿,又称孙卿,姓荀,名况,卿,为当时人相尊的称呼,战国末至秦初赵国(今河北南部)人。子夏传子弓,子弓传荀卿。而荀卿同时传韩非和李斯。
该学派学术体系完整恢宏,而且在旧的学术母体中孕育了新观点。世界观是循环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变来化去,“总是终继始,始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