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传播效果部分|三层面|三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变迁等简答题统统一网打尽!

admin

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旨在探讨传播活动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及传播活动对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这一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子弹论到后来的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与强大效果论,效果观不断演变,研究焦点也从短期的、微观的角度转向了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在传播效果的层面分析中,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认知层面效果,涉及外部信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其次是态度层面效果,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这一层面常常与媒介的报道价值观紧密相关,媒介通过提倡与反对,维护与促进社会规范价值体系。最后是行为层面效果,认知和态度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形成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同样分为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强调媒介在塑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媒介报道中的价值判断对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具有影响;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媒介通过展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直接影响或间接引导受众的行动。

传播效果的类型多样,英国学者戈尔丁根据时间与意图两个要素,将效果分为短期预期、短期非预期、长期预期与长期非预期四种类型。短期预期效果涉及个人反应与媒介活动的直接影响;短期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自发反应与集合自发反应;长期预期效果聚焦于长期信息传播的累积影响;长期非预期效果则是传播活动在日常、持久过程中的综合影响。

在考察传播效果时,研究者通常会关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以及传播对象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效果的产生。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传播主体的技巧与权威性、传播客体的环境与能动性、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情感语态、传播媒介的特性与易获得性,以及传播环境中的社会意义空间。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常识理论、现场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常识理论基于大众通过直接体验而形成的对传媒活动的看法;现场理论关注传媒内部工作与运营的视角;社会科学理论则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提供系统性知识。此外,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强调传播媒介的直接速效影响,而“传播流研究”则揭示了信息在社会过程中的复杂传递路径。

从历史回溯的角度看,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从强调大众传播的强大力量到认识到其有限性的转变,再到探讨其长期、宏观影响的发展。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重新定义传播效果主体与路径、警惕流量背后的社会价值、更新研究方法以适应互联网传播生态,以及加强对传播效果在中国语境下的评估与研究,旨在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