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一种以目的论为核心,聚焦于翻译功能的流派,其兴起标志着翻译研究视角的重大转变。它强调从语言学的注重形式转向更加重视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一转变受到交际理论、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
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卡瑟琳娜·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标志着第一阶段的开始,而汉斯·弗米尔则在后续的理论构建中深化了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对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过分依赖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对等”观念的反思和超越。
当时,莱比锡学派和萨尔派的翻译理论各有侧重,前者过于关注认知因素的区分,后者追求翻译科学化。然而,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导致翻译研究被语言学束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引起了翻译界的不满。功能翻译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打破传统束缚,推动翻译实践和理论的协调发展。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