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英国,政府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断,暗杀与战争频繁爆发。法国更是因此出现了巴黎公社革命,大量欧洲人移居美国。尽管动荡不断,但英国却以温吞水的性格著称,较之法国、俄国的激烈斗争,显得更为保守。然而,英国国内的压抑感同样存在。以首都伦敦为例,雾漫伦敦,每年雾日长达90天,人们生活在愁云惨雾之中,呼吸道疾病和营养不良成为常事。贫民区的民众因贫困和卫生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工作时间长,法律对工人的保护有限,童工和女工的待遇极其悲惨。英国的劳工保障政策滞后,直到1905年才出台第一部劳工社会保障法律。妇女参政的路遥遥无期,女王本人对妇女参政持反对态度。食品卫生方面,尽管存在掺假行为,但1875年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为食品安全立法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体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在执法力度上有所加强,对工厂、船舶、互济会的管理更为严格,对食品质量的监督也更为严格。政治上,国会改革进行,选举资格降低,贵族对两院的控制减弱,有助于消除国内的封建残余。虽然这些改革对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的作用有限,但到了20世纪初,政客开始更加注重选民的诉求,相较于19世纪末的保守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