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1万中国人选择定居在印度,都不肯再回来,在当地定居的人这么说。首先,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西游记》里面取经的地方就在印度,所以有很多虔诚的佛教信徒会到印度去,就为了接近他们觉得最神圣的地方。
其次,有很多人去印度旅游或工作之后,爱上了当地的印度女人,于是就决定留下来,在印度工作,结婚,生子。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女人长得都非常好看,浓眉大眼,五官精致,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儿,所以很多中国男人到印度之后,会爱上印度的女人。
中国人在印度属于安珠万南。
在中古时代的南印度喀拉拉邦,由于当地素来有和中国人,希腊人,犹太人,波斯人贸易往来的传统,所以当地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种姓给这些外国人,那就是安珠万南(Anjuvannam),这个词意思是组织,将外国人在印度的组织统称为一个集体。但是整体上,他们和其他的印度种姓是不兼容的。
外国人在印度的历史:
在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他们对于外国人有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Mleccha”,这个词是用来概括那些不属于印度人的外国人的,而且不论种姓或肤色,这个词被用来描述非雅利安人的蛮族或者非印度人,类似于中文语境中的蛮夷或者蛮族。
所以在印度历史上,印度-希腊人,白匈奴人,斯基泰人等同属于印欧人的外族入侵者也被划入了这个群体,明明是当年的征服者,却被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化为低级族群,这也是印度人的精神胜利法的伟大之处。
佛教没落原因
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确划分。
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
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会来看,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
佛教相信众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视阶级观念。印度的僧人自认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所以不应该跟世俗的阶级或权威沾上任何关系。
僧人自认为认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应该礼待僧人,从而让僧人为俗世带来真正的解脱。
这种思想类似于?沙门不敬王者?的理论,是与封建思想相冲突的。佛教主张僧人高于统治者,会影响统治者的权威, 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统治者的打击清算。
生存过于依赖权贵
由于学院式发展模式,印度佛教从起初的自给自足变成了依赖权贵,继而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更脆弱。
佛教僧人走上了专业知识化的道路,他们只对讨论佛理感兴趣,是社会上不事生产的一群,也没有收入来源,结果佛教必需依赖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来生存,因此佛教学院的命运跟国家局势和政治挂勾。
一旦有国王或贵族不支持佛教学院,这些学院便面临倒闭的命运。
再者,由于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纳捐多数都是田产和土地,所以很多佛教学院都成为了当地的大地主。
当国家出现了经济困难或土地供应不足,国王通常都会对学院下手,强行没收学院土地,这也令印度佛教的势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