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鱼座流星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直到1952年之前,它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早期的观测记录表明,1865年7月28日,赫歇耳在赤经338度,赤纬-28度首次发现了流星辐射,随后索耶在1878年和1881年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19世纪的其他观测者,如威廉·丹宁和克鲁斯,也对这个流星群有所贡献。
20世纪初,新西兰和德国的两位观测者揭示了南鱼座流星雨的活动时间和辐射中心。1948年,卡诺·霍夫梅斯特的研究中,他分析了德国人观测的5406颗流星,并指出1910年至1930年间,辐射中心位于赤经336度,赤纬-28度,且与宝瓶座流星群可能存在关联。
在1920年代,新西兰的罗兰德A.麦克因特什进一步发现南鱼座流星雨实际上由六个不同的流星群组成,每个群有其独特的极大期和辐射中心。这些流星群包括南鱼座α、θ、β、λ、ε和20流星雨,它们的极大期和中心位置都有详细记录。
雷达观测在1960年由苏联人B.L.卡什切耶夫和V.N.勒伯蒂尼茨进行,他们初步确定了流星群的轨道半长径为4.31AU。目视观测报告在1965年开始增多,如美国流星组织成员爱德华F.特科在罗德岛的观测,以及麦克·布哈加对1969年至1980年流星雨的长期记录,他记录了20974颗流星和488个辐射点,其中包括南鱼座流星雨。
自那时起,约翰E.摩根和杰夫·伍德等人也进行了观测,如1977年和1979年的ZHR(每小时流星数)数据,显示了南鱼座流星雨的活动强度和辐射中心位置。这些数据为研究南鱼座流星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