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新教发展历史

admin

在15世纪后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在大、中城市中逐渐形成,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在互相角逐中实力削弱,教会内部腐败。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阶级开始反抗封建神权统治。文艺复兴唤起了新的思想觉醒,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虚伪、贪婪和无知,经院主义神学被视为僵死的教条和无谓的争论。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这一切预示着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崩溃,为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新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速蔓延至整个德国。瑞士的改革活动,如茨温利和加尔文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组建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路德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已在欧洲出现,并与罗马天主教相抗衡。这三大宗派得到了所在民族独立国家的世俗政权或诸侯的支持与保护。长期的“宗教战争”之后,新教在西欧各国形成了分布格局。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大部和北欧各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归正宗为瑞士、德国一部分、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这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数在当时占新教徒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新教的主流教派。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也逐渐形成体系。新教的理论家以欧洲一些大学为基地,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内容充满繁琐的争辩和考证,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这一时期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时期。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推动了新教运动的发展。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这些教派重视信徒的灵修生活,组织和仪礼较为自由灵活。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

18世纪,启蒙时期在欧洲取得全面胜利,新教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如莱布尼兹、莱辛、康德、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运用唯理主义哲学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进行了新的论证和解释,提倡自由思想和宽容原则,试图在信仰和理性之间作出调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派,如英国卫斯理兄弟创立的卫斯理宗。摩拉维亚弟兄会在亲岑道夫的倡导下,也有新的发展。这些教派重视信徒的灵修生活,在组织和仪礼上较自由灵活,后传到北美,有较大的发展。

19世纪,欧洲的新教受到启蒙时期唯理主义的冲击,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施莱尔马赫强调个人宗教经验的重要性,被称为新教现代神学之父。包尔和施特劳斯以杜宾根大学为中心,对传统信仰和早期基督教发展史作出新的解释,对圣经考证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里敕尔提倡“回到康德”,把道德价值作为捍卫基督教的法宝。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哈那克和特劳赤等自由主义神学的巨匠。自由主义神学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在保存道德价值的前提下,主张调和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提倡社会改革,用改良代替革命。也有一些人试图将基督教信仰和伦理思想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如英国的摩里斯、金斯利提出了“基督教社会主义”,美国的饶申布什等提出了“社会福音”的主张。

20世纪,西方世界的各种危机,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自由主义神学面临绝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强调人的堕落和罪性,宣布历史非人力所能扭转,人类只有通过否定自己,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用“上帝的话”作为审判的依据,才能得救。它声称这是回到路德和加尔文的正统教义,上溯到奥古斯丁和保罗的福音真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主义神学的统治地位为新正统神学所取代。美国新教还出现了一股反理性主义思潮,称为基要主义,与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现代主义相抗衡。基要主义主张接受传统教义为信仰的基本要道。基要主义派的兴起导致了美国新教的长期激烈争论和一些宗派的分裂。

20世纪初,新教的一部分教会发起普世教会运动,企图在基督教世界中协调关系,加强合作。东正教也表示支持。但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运动未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核心。天主教和拥有大量信徒的一些新教非主流派教会至今没有参加。目前新教正在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显示出重新分化组合的倾向。

扩展资料

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广义上的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