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香港教育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admin

香港教育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1945年香港光复,学校重建工作迫在眉睫。校舍被毁、实验室损毁、图书馆书籍散失、教具短缺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中国大陆爆发内战,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学校供不应求,失学问题严重。1947年,香港政府出台了多项《学校应守规则》,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同年,政府制定了“十年建校计划”,旨在十年内提供足够的学位以收容适龄儿童,但由于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更,此计划无法完全实施。与此同时,民间团体如慈善组织、宗教团体、工会及同乡会在旧式楼宇中开办义学和识字班,免费或收取低廉学费,有效解决了青少年失学问题。私立学校及亲北京的左派学校也在战后兴起,至1960年代初,政府着手消除左派学校的影响,采取措施打压,直至后期才转向满足社会需求。

1950年代,香港人口增长迅速,政府邀请国际专家为香港教育作详细报告,以制定扩展中小学校计划。1951年《菲沙报告书》建议利用中国政治形势加强英国教育影响,并加强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行英文教学。政府随后在1955年启动《小学扩展的七年计划》,建立官立小学,增加学位。1963年《教育委员会马殊-森逊报告书》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取消小学入学试、扩展新界中学学位、减低师生比例等,奠定了以后十多年的政策走向。1970年,港督宣布实施强迫小学义务教育,制定《入学令》对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进行处罚。1973年,教育委员会发表《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未来十年内中等教育扩展计划报告书》,目标在1981年让80%少年获得资助初中学位,麦理浩政府对此表示不满,成立了专责小组,最终于1974年发表《香港未来十年之中学教育》报告书,提出九年免费教育及取消中学入学试等建议,并于1977年宣布提前实施九年免费教育。这使得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升读初中接受教育。

1970年代,香港教育体系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突破。1951年,港督葛量洪委任贾士域对香港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结果不支持设立新的中文大学。1959年,港督柏立基邀请富尔敦来港考察,并建议香港大学开设中文部,但被港大拒绝。于是他提出将三所中文专上学院合并,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于1963年正式成立,打破了英国殖民地仅设一所大学的传统。高中和专上教育的发展在1990年代前相对有限,而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完善。1977年,《高中及专上教育绿皮书》提出适龄少年应有50%获得资助学位,但受到社会广泛反对。1978年,《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将数字提高至60%,以满足民需。直至1988年,该政策仍未有重大改变。

1970年代,香港政府也开始面对教育界的日益崛起。教育委员会成员多为政府伙伴,决策权掌握在教育司手中。随着津贴学校数量增加,政府成为教师大雇主,教师开始关心自身权益,对政府施加压力。1973年,文凭教师采取工业行动争取薪酬权益,教师职工会联合,形成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雏形。教协代表基层教师,为争取合理权益而努力。教育团体的言论也日益公开,教育政策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然而,港府决策机制并未调整,未能容纳社会意见,导致示威游行事件频发,加剧了民间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这种情况在1981年港督麦理浩邀请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派出国际顾问团考察香港后,出现戏剧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