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为一个传统国家,特别重视16岁以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培养符合现代 社会 需要的有信仰、有德性、有礼仪、有学问的绅士是其始终的出发点。英国父母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接受绅士教育。
绅士精神不同的人、物会创造不一样的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又会对人与物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如中国的孔孟之道,中庸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生活。
绅士(gentleman)这个词,其实也就600年的 历史 。大约500年前的一封贵族之间的通信中,记录了绅士的四个条件:一是有绅士血统;二是大部分收入来自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工作或者放高利贷;三是担任官职;四是和贵族有亲属或联姻关系。当然,这封信还强调了, 绅士必须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有位在英国做交流学者的女老师临时到英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带着自己的6岁的儿子到车站接女老师。一见面,朋友就把老师背上的双肩包接了过去,交给自己的儿子,对他说:“大卫,一个绅士是应该帮助女士的,对吗?”“是的!我们要为女士服务。”于是,小朋友用自己胖胖的小手从父亲手里接过包,背在自己的身上。一路上,孩子就拖着对他来说不算小的背包跟在他们的后面。女老师很不好意思,就对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呢?还是我来拿吧!”可是,朋友很不以为然:“没有关系,大卫是一位绅士,他必须学会照顾身边的女士。为您拎包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为他自豪!”朋友又说,他们从小就用绅士的要求来教育孩子,在他们看来,作为一名绅士,他们的儿子必须懂得帮助别人,做父母的应该随时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尼克松曾经说过:“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
第二天,朋友一家邀请女老师一起陪孩子参观展览。“这是我们答应大卫的,我不希望因为您的到来让孩子认为我们失信于他!”这是朋友对女老师的解释。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最好的方法。他们来到展览馆,在狭小的放映厅里,虽然有很多空位子,但是孩子们却坐在地上,朋友也要求儿子坐在地上。女老师很奇怪,朋友说:“我们要孩子明白,椅子应该留给最需要他们的人。一个绅士要时时想到别人。”
在朋友家住了几天,女老师发现,小大卫很少哭闹,也很少对父母撒娇。一次,大卫因为做错了事被母亲责骂,小家伙眼圈红红的却没有掉泪,女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对母亲撒撒娇呢?说不定就不用挨骂了?小家伙一脸严肃的说:“不,撒娇和哭泣不是一个大人应该做的!而且有了错误就应该接受批评,一个绅士要学会承担责任!”
也许就是这种绅士教育让英国的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在家里,英国孩子很少对父母提无理的要求;在学校,英国孩子不会在午饭时候问问题,“那是老师的休息时间,打扰他是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