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喻为“世界的工厂”和“贸易中心”。在这个时期,英国不仅向全球供应工业品,如煤铁和机器设备,对美国和欧洲的工业革命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国家的工业技术装备大多依赖于英国的出口。同时,英国也成为全球各地工业原料和食品的大量需求者,如棉纺织品,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在这一时期持续增长,1853年甚至达到国际市场棉布总量的45%。
英国的强大贸易地位与其海上运输霸主地位紧密相连,1850年英国商船吨位接近360万吨,占全球的47%,到187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使得英国的银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放款业务,伦敦在19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成为主导的世界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中,英国的核心角色体现在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控制上。经济学家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北美、俄国提供谷物,芝加哥和敖德萨成为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提供木材,澳大利亚是羊毛的牧场,美洲是牛群的来源,秘鲁贡献白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提供黄金,中国种植茶叶,印度则运输咖啡、茶叶和香料。世界各地的财富通过这种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推动了全球的经济格局。
扩展资料
国际市场是商品交换在空间范围上扩展的产物,它表明商品交换关系突破了一国的界限。国际市场又是不同的文明、文化在时间、空间上交织而成的多维概念。从时间上看,国际市场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其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国际市场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具体范围内的市场而言,即探讨商品交换、劳务交换和资源配置在一定范围内的特征。